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事关发展全局,市委书记蒋连生对此作出批示: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城市强;高质量推进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实现再造一个工业梧州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全市广大产业工人的接续奋斗;要为打造“一极三城”建设“四个梧州”夯实技能人才基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此,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密围绕“强化政治引领为根本保障、聚焦技能素质提升为核心任务、重视产业工人权益维护为基础工程”的总体思路,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多项具有梧州特色的新成效。
政治引领提供根本保障
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改工作,成立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小组,相继出台一系列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市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等88项产改指标任务得到全面推进,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三级共22家试点企业的改革示范先行,推动“梧州模式”产改工作向基层延伸,实现分层、有效、全覆盖。
“职工的学习平台越来越多了,定期举行党建活动大大增强了公司凝聚力。”自治区级产改试点企业——广西昭信平洲电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如今学习劳模工匠成为了企业员工的新话题和新标杆。今年4月份,梧州市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可以为全市职工提供劳模风采展览、红色教育、实践教学等一体化服务,为我市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重要平台,至今已累计有236家企事业单位、9800多人次到基地“打卡”学习。
梧州市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图片来源:梧州工人(资料图)
企业想要健康发展,党建掌舵是核心。今年,我市加快筹建“广西第一个工会旧址纪念馆”工运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阵地。同时,我市还深入开展“两新”组织党建提升工程,开展思政教育进企业、劳模工匠进学校“双进”活动;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常学力行守信念,八桂职工跟党走”等主题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贯彻延伸到“神经末梢”产业工人中,引领一线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聚焦工人技能素质提升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为职工打造职业技能培训新平台,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如今,不少技术工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有了技能展示舞台,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工作更有动力了。”
最近五年内,我市共有35名职工在广西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12人被授予“广西工匠”。这些劳模工匠身后,是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不断追求发展进步的产业工人。目前,我市先后建立起11个自治区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58个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梧州工匠学院”等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综合素质提升基地,对企业员工、农民工、农村先进党员进行专业培训达1.32万人次。在不懈努力中,越来越多工人在平凡岗位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劳动中体现自我价值。
来自梧州市各行业的劳模工匠代表和工会干部职工,在市玫瑰湖公园“劳模工匠林”里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发挥劳模工匠好榜样。李洁 摄(资料图)
同时,我市多部门联合成立服务专班,依托6个金牌就业管家工作站,指导全市各大园区624家重点企业、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目前,各园区重点企业、规上制造业企业共有4245名新职工完成培训并实现就业。该做法不仅降低了企业招工成本,还有效促进培训+就业的精准对接,受到企业高度认可。2020年以来,我市培训的企业员工累计达到5.52万人次。
优化产业工人队伍结构
今年,我市聚焦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湾区返乡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通过对接企业和院校,强培训、促就业,不断优化我市产业工人队伍结构。
企业是产改工作的推进主体,企业能留住人了,产业经营也好了。今年,我市在企业推行“技高多得、多劳多得”分配原则,加快推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
“进入企业后,不仅学得一手好技术,还能让家里的生活逐渐改善。”广西神冠胶原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农民工说。据了解,该公司现有农民工566人,占一线产业工人的31.4%,农民工用工数量在我市民营企业中位居前列。公司通过技能考核员工,按内部技能等级计发薪酬的做法,被编入《自治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简报》,对我市民营企业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及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在信息技术、医药卫生、茶叶生产与加工等行业中,70%以上新增从业人员来自市内各职业院校。为引导万博manbetx体育_新万博体育-中国竞彩网首页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我市围绕“5+2”重点产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中职—高职有效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校生规模稳步扩大。目前,全市已建成职业教育中心5个,具中等职业学历教育院校有17所。
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同学们在制作宝石饰品。陈凡 摄(资料图)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出台支持农民工队伍就业创业政策,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通过“法院+工会+人社+N”诉调对接机制、12345热线等,积极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今年,我市用于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就业见习、求职创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支出达1424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