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锤炼“看家本领”,更好发挥“经济体检”独特作用——202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观察
新华社记者邹多为
审计被称作“经济体检”,是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2022年,审计工作取得哪些成效?2023年,审计工作又有哪些重点任务?
在日前召开的202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侯凯表示,审计工作要始终立足经济监督定位,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推动经济运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聚焦主责主业,锤炼“看家本领”
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箱”,审计的主责主业是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形象地说,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看门人”,财政资金“守护者”。近年来,审计机关始终把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审计作为“看家本领”,不断加大对国家“钱袋子”的审计力度。
数据显示,5年来,全国共审计44万多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2万多亿元,健全完善规章制度5.8万多项。其中,2022年1至11月,共审计单位5.3万多个,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4010多亿元,健全完善规章制度1.4万多项。
对于这样一份“成绩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认为,多年来,审计机关立足经济监督的定位,不仅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落实和重大项目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监督,还注重揭示问题、防范风险,较好发挥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审计在财经领域打假治乱具有先天优势和独特作用。”侯凯说,今后要继续加大力度,着力揭示违反财经纪律问题,切实保障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财经领域的贯彻落实。
深入揭示风险隐患,彰显独特监督作用
5年来,向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移送重大问题线索3.8万多件,涉及9200多亿元、5.1万多人。党的十九大以来,审计机关严肃查处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典型问题线索,揭示一些影响经济安全的重大风险隐患。
“很多问题处理实现了‘第一次’。研究处理这些问题的会议规格之高、通报范围之广、整改要求之严,在新中国审计发展历程中实属罕见,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侯凯说。
“经济体检”不仅为了查病,更为了“治已病、防未病”。作为审计工作“下半篇文章”,审计整改是确保审计成果落地的有效手段。
截至目前,针对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的问题,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已整改问题金额6632.74亿元,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800多项,追责问责1.4万人。
侯凯表示,较之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率得到提升、整改完成时限大幅提前,重点督办的问题线索总体进展顺利,重大问题整改取得实质性突破,铲除了一些阻碍改革发展和长期未解决的顽瘴痼疾。
汪德华表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不仅重新修改审计法、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还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审计制度。党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是审计整改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推进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随着整改责任压得更实,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相结合的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初步成形,贯通协作更加顺畅,独特监督作用更加彰显。
推进审计全覆盖,形成常态化震慑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侯凯表示,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
侯凯表示,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把握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全覆盖的实质在于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一种常态化、动态化震慑。”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中财政、货币、社会等政策的落实提出明确要求,纲举目张地部署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5项重点任务。审计机关如何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全国审计机关要围绕推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等5方面开展审计。侯凯表示,重点工作包括:围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要求,深入开展财政审计;围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要求,深入开展金融审计;围绕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的要求,深入开展相关专项审计;围绕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的要求,深入开展民生审计;围绕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中的重要作用。
汪德华表示,审计机关在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工作部署基础上,一方面要将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审计实践中,通过研究型审计提升审计质量,更好发挥审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及时反映影响经济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奋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